我觉得,这一两年我学到最有意义的工作方法,便是:妥协

招聘

以前经常说,一定要招聘优秀人才,不优秀的不能接受,这原则本身没有问题,问题在于,我们把很容易把缺乏实际开发经验的『不够优秀』的职场新人也淘汰了。现在回头想想自己,当初我们刚入职场的时候,不也是菜鸟一个么。

这里的问题就在于,我们不能接受培养新人接手我们工作的做法,不肯拿出自己的时间去培养他们。当我们强调只招聘优秀人员的时候,往往容易忽略了容人之短,这导致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招不到人员。

所以当我们回过头来,在招聘的 JD 上面,经验一定是死条件么?显然不是,在你所在的公司可能不那么有名气或者拿不出太多诱人条件的时候,对待刚毕业的职场新人,基础扎实,能力优秀,可培养其实就完全可以考虑。

人力、需求以及时间

用最近常逗人一笑的『我们是谁』来说:

我们是谁?
需求方!
我们的需求是什么?
不知道!
需求什么时候要?
现在!

当海浪一般的需求,一波接着一波向你涌来的时候,你需要忍住手撕对方的冲动,对的,即使对方是定了上线时间就在下周一,你也要忍住不去动抽屉里的那把菜刀。让需求方搞清楚他们的需求,以及让他们妥协点时间,要不就是砍点需求,因此而这个过程中,肯定需要妥协,而这也需要你发挥自己的沟通以及协调能力。

不过,在实践 BDD (Boss Driven Development) 以及 TDD (Treat Driven Development) 的公司里,做到这点还是很难的,毕竟这涉及到教育 Boss 了 :P,相信敏捷开发的路是你们可以考虑的。

技术债务

常听到的一句话便是:『给我们俩星期重构吧,停一下,现在的系统太烂了,欠的技术债务太多了』。

从开发人员的角度,的确,技术债务不能欠太多,只是,这也要看什么时期,对什么人说,当业务在高速发展的时候,这句话是不能随便说出口的。

尤其当时你们处在活下去最重要的创业初期,CEO 在那里说,我们需要尽快改版,开发出核心功能,你却跟他说出这句话,无异于你想把空中的飞机停一下来进行维护。这时候,你不妨站在 CEO 的角度,当你的公司生死未卜时,技术人员跟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,这是不是相当于在说:『我们不干了,让公司破产吧』?而当你的公司处在竞争激烈的领域,2 个星期的差距完全可以让你们落后于竞争对手,造成非常大的差距,所以你想把他拉出去枪毙 10 分钟还是 20 分钟?

这个时候,只能妥协,公司活下来最重要,没必要花太多时间去追求高大上的技术,更没必要优化代码跟架构到什么业界高标准的程度,而且,架构是不断演化出来的,一个可以参考的简单标准就是:在可预见的将来,可以正常使用

因此,你们不妨在开发迭代的周期中,制定相关的规划,加入技术债务的偿还需求,分步骤一点一点偿还。假如项目经理不理解这些需求的话,就需要你去沟通解决这个问题了,让对方明白这个需求的重要性,相信一个有经验的技术项目经理是能理解的。

君不见,那些年的创业公司,真正活下来的才有继续优化与发展的机会

新技术

作为技术人员的我们,总是会想在我们的项目中应用最新的技术,这本身无可厚非,而且,这也有助于提升公司的创新能力。

但是,我们需要衡量引入新技术的成本与价值,而这时候,我们也需要站在公司的角度上来思考,这项新技术对于公司的价值在哪?

  • 学习成本低?1 周内可以上手?
  • 节约开发时间?节约多少?
  • 社区活跃?学习的开发人员多?

另外,在创业初期,『快、猛、糙』的技术反而是最实用的,公司里负责技术的人最熟悉的技术便是我们应该采取的。别忘了,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为产品服务,如果忽略了这一点,就该重新思考下公司的命运了。

这里有一句题外话,给 Node.js,Ruby,Python 等脚本语言打个广告,它们的灵活性能让你们可以在创业初期快速开发、迭代、试错。当别的 Java 团队在用十个人在那需要三个月开发功能的时候,你们两个人就能前后端在一个月内开发出原型了。

重点

敲黑板,现在我们开始划重点。

其实上面说了半天,关键还是在于沟通,毕竟妥协需要通过沟通来达成。无论是我们是在创业公司还是上市大公司,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问题,令我们不满,甚至偶尔还会抱怨,但是,这只是消极面对,只是逃避,不能解决问题本身。

发挥我们的主动性,主动去思考,分析原因,讨论解决方案,赢得身边同事还有领导的支持,最后就能顺利解决问题。

另外,我觉得妥协便是韧劲,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思想,能够让你在环境对你不利的时候,还能把事情做成的方法。不知你是否还记得中学里的材料作文:在狂风过后,坚硬的大树折断了,柔软的小草却依然挺立。


首发于 Github issues: https://github.com/xizhibei/blog/issues/58 ,欢迎 Star 以及 Watch

本文采用 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(BY-NC-SA)进行许可
作者:习之北 (@xizhibei)
原链接:https://blog.xizhibei.me/2017/09/23/compromise-in-work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