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清王朝最后的领航者:曾国藩
《曾国藩传》这本书放在书架上挺久了,现在终于有时间看了,我用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,不快也不慢,一旦我看到感兴趣的内容,都放下节奏慢慢品味,因为,越看才越觉得,曾国藩太牛了。
我看完之后,还在一直回味,这本书本身的写作水平好坏先不论,各种评论中也有人吐槽作者的写作风格,我看到里面居然有星座这个说法的时候也是很懵:这是写历史人物的,用这样不严谨的文字略显低下了。只是整体上还是可以看的,毕竟传记本身的人物才是重点。
我也想在这里建议所有的同行(其实不限于同行,可以是任何人),一起来看看这位大清王朝最后的领航者。
以下剧透预警!
5 个值得学习的地方
在这里,我不打算细数书中的每一个细节,这里就总结成几个可以学习的点。
如何应对烂摊子
我们就拿 IT 软件行业来说,对于大多数出入职场的新人而言,能直接参与到新项目的开发中的机会不多,大多数情况下,更可能面对的是一个存在了很久的项目,这对于新人来说,会觉得这个项目非常『烂』,无法直视,进而就会有想要重新实现这个项目的冲动。
曾国藩也是这么想的,他在面对几乎毫无战力的晚清政府的军队时,也意识到『这个项目』太烂了,于是他就真的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去实现这个项目了:他招募并训练了自己的湘军。
只是,他的做法与大多数血气方刚的青年人一样:只顾着自己做事,与所有人都无法好好相处。当时的他是当时官场上的一个『愣头青』,不为名利,只为做事,与长沙官场上的同事们基本上都闹翻了,甚至跟自己的上司咸丰皇帝也敢顶撞。
或许你会以为,自己也应该学曾国藩,尝试将手头上现有的烂项目回炉重造,这件事本身还是可以的,毕竟你是主动想着做事,而且项目烂到一到程度只会平添维护成本,不利于继续开发,只是,我不建议单干。
或许重新实现项目有价值,但我也希望你看到后来曾国藩的经历,他看到了清军的战斗力低下,官场的腐败,而之后他确实靠湘军实现了『剿匪』的目的,只是,经历过几次成功与失败后,尤其是江西困境后,他学会了妥协与合作。
是的,现在世风日下,士风不振,官风不正,诚可痛惜。然而你想放着这些体制内的力量一切不用,赤手空拳成事,这可能吗?
行事过于方刚者,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强者,实际上却是弱者。
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。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虚伪、麻木、圆滑、机诈,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。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,圆滑柔软,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。只有海纳百川,兼收并蓄,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,达到胜利的彼岸。
正如我之前在不要让你的队友失败中提到的,与身边人都是出于同一个战壕下的战友,互相合作才有可能成大事。
借助团队的力量,不逞英雄,学会合作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做大。
如何自律做人
曾国藩的自律能力还是让人非常佩服的,他每天用日记来反思自己的行为,规律作息,争取做到每天都比之前的自己更好,他这一生,就是不断自我磨砺的一生,一天也没停止修炼的脚步。
而他的这种自律还会影响到其他人,比如在培养李鸿章的时候,硬是逼着他改掉了懒床的习惯。
想想自己每天早起都做不到,汗颜。
如何耐心做事
可以反映曾国藩的耐心与定力的,莫过于他『结硬寨,打呆仗』:
- 结硬寨:不论跟谁打仗,先勘探城池,选好扎营地,挖壕沟、扎花篱,把自己与敌方隔离开来;
- 打呆仗:保持战略定力,打消耗战,逼城中的敌军出城来站,由此化被动为主动,最后等敌人的资源消耗了差不多的时候,一举攻下;
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,啃下了安庆这块硬骨头,然后又攻下了南京,靠的都是这种近乎于呆的方式。这种打仗的方式,『以静制动、自固为本』也体现出了曾国藩本人的性格。
工作不易,创业更难,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中,机会与机遇更多了,资源也更丰富了,但是,耐心与定力却不是所有人都有。尤其是对于所谓的『聪明人』,他们能力强,有着比平常人更多的机会,只是,他们创业成功的概率却依然不高,这其中,我认为正是由于后路太多,让他们无法静心下来以曾国藩这种近乎于呆的方式去做事,进而导致要不就过早『聪明地』放弃,要不就是无法全心投入。
作者也引用了李瀚章对于曾这方面的评价:
曾国藩的过人之处,在于他的定力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。只要他认准的,他就会排除一切干扰,争取一切机会,去将胜利的可能变成胜利的现实。
认准一件事,然后用近乎于偏执的态度去完成,成功率就会大很多,这也是最近的体会。
如何培养人才
曾国藩在整个人生生涯中,交友无数,更可贵的是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,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鸿章。
曾国藩的幕僚出幕后官至出使大臣 5 人,军机大臣 2 人,尚书 2 人,大学士 2 人,侍郎 3 人,北洋大臣 1 人,总理衙门大臣 1 人,总督 16 人,出任总督 30 人次,巡抚 28 人,出任巡抚 50 人次。此外,还有布政使、按察使、提督、副将、道员、知府、知县,最不济也有候补、候选、记名之类。林林总总,不胜枚举。
这些人在晚清的官场中,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。他对这些人才,都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弟一般,处处提携,从内心希望他们发展地更好。
这点对于之后想成为管理层的各位,就很有启示作用了,帮助下属立业成长,成为你的接班人,算是一门必修课了。
除了这些,其中培养过的也有『白眼狼』,忘恩负义的人中就有沈葆桢、左宗棠,其实李鸿章也算,只是他本身情商较高,从来没有与曾撕破脸,在相处中懂得有进有退,这也是日后曾交班给李的重要原因。
不过他对待『白眼狼』的方式,也是值得学习的,在左宗棠的例子中,曾从来不记仇:
(曾国藩)从来没有公开说过左氏一句坏话,私下里也不怎么对人谈论他与左氏的是非短长,真的做到了 “相忘于江湖”。
曾国藩的为人在这里几乎可以说是圣人了,他在左遇到困难时,非但没有落井下石,反而帮助左成功,因此在曾去世时,左宗棠评论:
谋国之忠,知人之明,自愧不如元辅。
事实亦是如此,别人背叛自己,那是一种别人的选择,我们左右,而且也没有必要左右,这会给自己平添烦恼。
如何开放心态
不知道大家对历史上学到的洋务运动有何印象,如果我说目前我国正在造的航母与曾国藩有关系,你会不会惊讶。
曾在训练湘军的时候,就在积极进口西方的大炮,这在之后的战争中,也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之后为了掌握西方技术,曾积极引入,造船造跑,而之后他和李鸿章等人建设了一个更大的兵工厂——江南制造局。
今天中国最大的造船企业之一上海江南造船厂,就是由当年江南制造局所发展而来的。
如今我国的海军越来越强大,这里面,原来还有曾的一分功劳。
曾对于洋人的开放心态还体现在与他们交涉,洋人很注重合同,一旦跟清政府签了合同,就认为清政府肯定会执行的,但是那时候的特色就是完全跟洋人打太极,总想着在合同上找漏洞,故意拖延,总之就是『不讲信义』,因为那时候的观念还是停留在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』,大家普遍没有把洋人当人,于是导致了不少的冲突。
曾却不是这么想,他把洋人当人,跟他们讲信义,于是洋人就喜欢跟他打交道,这给他之后与洋人的各种交涉,提供了不少便利。
我在这里想说的就是,对于任何不能理解的内容,保持心态的开放,不固守以往。就比如对于我们而言,新技术,新知识,新工具都可以抱着开放的态度去尝试。
其实这也可以说是跳出自己的舒适圈。
最后
曾本身也有很多缺点,这次主要目的还是看能从这位圣人身上能学到什么为主。
首发于 Github issues: https://github.com/xizhibei/blog/issues/122 ,欢迎 Star 以及 Watch
本文采用 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(BY-NC-SA)进行许可作者:习之北 (@xizhibei)
原链接:https://blog.xizhibei.me/zh-cn/2019/10/08/the-biography-of-zengguofan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