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能发现,很多东西,我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的经验,都是别人在书中提到过的,就比如《重构》这本书,我一直认为重构不应该拿出专门的时间,而是应该在开发新功能或者修改 bug 的时候去做,作者也非常强调这种观点:

不用专门时间,随时随地,比如以下三种情况:
添加功能时
修补错误时
复审代码时

比如在一个人员缺少的阶段,如果你跟产品汪或者 CEO 说,我需要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去专门重构下,相信他们砍了你的心都有了。不是说这时间不该花,而是,这个时间可以算在功能开发上面,你跟产品沟通清楚:『
我们开发的这个功能是基于某个以前的功能的,但是需要改进它,这样的话,以前的功能可以更稳当或者更快,然后呢,以后的相关开发可以更快更好,并且这个重构只是将这个功能的开发时间延长了一到两天』,让产品汪明白重构的价值之后,相信他们也会理解到这个时间是必须给的。

另一个小的原因在于,你在重构之后,大脑正处于高度集中状态,会对相关的代码以及功能非常熟悉,开发也会快一些。

然后再谈谈其它的几点:

坚持以持续不断的重构行为来整理代码

我觉得代码洁癖是每个软件工程师应该具备的素养,当你看到别人或者自己一两个星期之前写的代码感觉很烂的时候,就应该做点什么了。

在不改变代码外在行为的前提下,对代码做出修改,以改进程序内部结构

此时最适合用 TDD 了,以前偷懒欠下的债,这时候改还了,把单元测试补上,然后开始重构。测试是重构的灵魂啊,把 CI 搭起来吧。

三次法则:
第一次,只管去做,第二次做类似的事,会产生反感,但无论如何还是可以去做,第三次再做类似的事,你就应该重构。

这个说的应该是完美心理,跟代码洁癖是一起的,应为洁癖来自于完美心理,只是为了效率来说,刚开始可以不用考虑太多,做出来功能是最重要的,然后通过功能的表现来慢慢重构,因为,好代码往往诞生于来自于重构之后。

PS:

虽然觉得别人已经总结出了经验,但是,自己去发现不是更有意思点么,就像看电影,如果直接告诉你结局,那这部电影你可能不会想去看了,更何况,提前看了也不一定马上能理解。

当然了,多看这种书没坏处,毕竟人一生那么短,有些弯路也没必要再走一遍。


首发于 Github issues: https://github.com/xizhibei/blog/issues/22 ,欢迎 Star 以及 Watch

本文采用 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(BY-NC-SA)进行许可
作者:习之北 (@xizhibei)
原链接:https://blog.xizhibei.me/2016/07/09/tan-zhong-gou/